
中国古代的党争与西方现代的党争全民配资股票平台,本质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它们在形式和性质上基本没有区别,可以说是几乎完全一样。这种相似性不仅体现在政治斗争的手段上,还表现在权力背后复杂的动机和利益关系上。
中国之所以禁止党争,而西方则支持党争,根本的原因在于东西方政治体制和文化框架的巨大差异。从宋代开始,中国的政治体系逐渐演变成以皇帝为中心,士大夫阶层负责执行政务的体制。这些士大夫组成了一个庞大的官僚集团,他们通过执行中央的指令来获取个人的利益和权力。
在这个体制中,皇帝理想中希望这些官员能够像诸葛亮那样,全身心地为国家奉献,把家国情怀置于一切之上。但对于官僚而言,他们更希望皇帝能像汉献帝那样,放手让他们管理政务,只需表面上支持皇帝,做一个“橡皮图章”即可。除此之外,普通百姓在这个体系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他们的生活状况,实际上成为了皇帝与官僚之间的无形仲裁者。一旦百姓生活困苦,他们便会起义,发动叛乱来迫使政权改变。
展开剩余67%在中国古代,党争一旦发生,常常会导致小团体的利益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此时,争斗的一方往往只关注自己家族或利益集团的利益,完全忽视国家的利益,这是皇帝绝对不能容忍的。即便在现代社会,像“泰山会”或者“湖畔大学”之间的争斗,也能看出这一点——小团体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与他人争斗,甚至影响国家或社会的整体利益。
因此,可以说,中国的政治实际上是少数人的世界。少数人的政治体制需要复杂的制衡和博弈来维持平衡。而西方的政治则是多数人的代名词。不论是通过差额选举,还是通过公司的股份制度,这些都体现了多数人的意愿,主导着政治的运作。在这种多数人主导的政治环境中,制衡与博弈并不是必须的,因为实力本身就代表了话语权。
因此,西方的政治生态往往趋向于消灭对手,通过吞并敌对势力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如果无法彻底消灭对手,局势往往会走向内战的泥潭,或者导致少数人的力量被挤出局。这种情况正好符合西方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核心理念:现代国家的形成,往往是在战争的背景下,通过战争划定国界、确立民族自决、选举产生政府的过程。
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中,党争几乎是不可避免的现象。如果没有强大的政党,就无法形成稳定的国家。政党必须为自己的利益运作,否则民众的支持会逐渐分散,最终被对手吞并。西方社会的政治底层逻辑深深扎根于民族主义,几乎所有国家的政治都是以民族主义为基础,包括一些被认为是“失败国家”的缅甸和菲律宾等国家。或许这也是为什么全球很多地方存在对中国人的偏见,不是因为中国人不优秀,而是因为这一偏见反映了时代病态的普遍存在。在多数人的政治体系中,民族主义总是与之相伴而生。
中国的少数人政治虽然在稳定性上有优势,但在扩展性上却存在明显的局限。而西方的多数人政治则有利于推动扩张,但当外部经济利益增长遇到瓶颈时,内部的改革就会变得困难。欧洲许多国家的分裂,正是因为内部妥协难以达成。西方能够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殖民,部分原因是他们利用民族主义为工具,以国家的力量进行对外掠夺。因此,在历史长河中,不同的政治体制和民族特性,塑造了各自截然不同的命运轨迹。
发布于:天津市杨帆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