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的书写,往往由胜利者主导。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胜利者常常根据自身的利益选择性地留下某些版本股票配资开户官网,这使得许多人和事件被遗忘或被抹去。
清朝取代了明朝后,为了实现思想和文化的统一,采取了各种措施。这些手段包括文字狱、销毁和篡改史书、抹黑前朝的忠臣良将,甚至有意将一些人物从历史中抹去。其中,明末抗击后金的英雄袁可立便是一个被清朝刻意掩盖的名字。
袁可立——让努尔哈赤感到头痛的名字
袁可立,原籍河南睢州(今天的睢县),他出身普通,曾考中进士。但他的一生却极为传奇,不仅是明朝抗击后金的民族英雄,还因其刚正不阿的品格,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十大清官之一。然而,在清朝修订的《明史》中,这位可称得上“无敌”的人物,却只被简略地提到三次,且文字极为轻描淡写。
要知道,袁可立可是让努尔哈赤头疼的对手。努尔哈赤凭借十三副铠甲起兵,统一了女真,建立了后金,并开始南下攻明,成为清朝的奠基人。努尔哈赤统帅下的军队用兵多年,几乎无往不利,战功赫赫。但在袁可立面前,努尔哈赤屡屡受挫,甚至一度陷入困境。
展开剩余71%从寒门学子到民族英雄
袁可立字礼卿,号节寰。年轻时,他就因刚正不阿而声名远扬。初入仕途时,他便敢于挑战巡抚,整顿地方的吏治,使地方政治更加清明。在担任御史期间,袁可立毫不畏惧皇帝宠臣的恶行,哪怕皇帝亲自求情,他也毅然决然地抗旨,将那些权臣及弄臣一一处决。袁可立这种“我行我素”的硬骨头性格,也为他后来进入军事领域打下了基础。
天启年间,明朝与后金的战争愈加激烈,辽东几乎沦陷。当时,已经赋闲在家的袁可立深知国家危急,于是主动上书,提出了一整套防御方案。这些谋略得到了天启皇帝的采纳,袁可立被任命为登莱巡抚,正式走上了与后金抗争的战场。
七战七捷:袁可立的军事奇迹
虽然袁可立出身书生,但他在带兵作战方面的才能也堪称一流。上任后,他不仅成功剿灭了多年的叛军,还招抚流民,发展经济,同时根据戚继光的“水军先习陆战”之法,训练出了一支5万人的水陆战队和4000艘战船。这支队伍士气高昂,战斗力非常强大。
在天启三年(1623年),努尔哈赤下令屠杀旅顺一带的百姓,袁可立得知后,立即率军出击,一举收复了辽东的重要城市金州卫。接着,他派遣勇将接连攻占了复州、盖州等地,导致后金的四大卫全部失守,沿海400多里土地弃守。努尔哈赤急于反击,但每次都被袁可立打得落花流水。在短短三年内,袁可立竟与努尔哈赤交战七次,且每次都胜利。
更令努尔哈赤愤怒的是,袁可立不仅在公开的战场上击败了他,还通过巧妙的计策成功策反了努尔哈赤的女婿刘兴祚(即刘爱塔),使其投降了大明。这对努尔哈赤来说,无疑是一大耻辱。
一个被抹去的英雄
然而,尽管袁可立取得了诸多成就,但他并未获得后方的支持。当时朝廷内的东林党与阉党的争斗使得袁可立孤立无援。四年后,他被迫辞官,经过他多年的努力维护的战线很快崩溃,辽东局势再次陷入失控。1633年,这位伟大的英雄因抑郁而去世。
清朝的统治者对于袁可立的声誉非常忌惮,他们采取了“文字上消除他”的策略,尽可能抹去他的事迹。直到光绪年间,袁可立的纪念石坊也被拆除。幸好,随着清朝的覆灭,袁可立的历史事迹逐渐被重新发掘,世人终于得以认识这位曾被历史遗忘的英雄。
历史不会遗忘
发布于:天津市杨帆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